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中国,后劲十足——后劲源自不间断地积累的创新势能,源自丰富应用场景的支撑,源自人才创新活力的释放。向“新”而行,“向新力”日益强劲,提“质”而上,高水平发展势不可挡。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科学技术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定将转化为高水平发展的“最大增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推动国家发展转入创新驱动轨道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总结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显而易见一个明显的特点:创新动力越来越足,“向新力”越来越强。上半年,经济领域的现象级创新层出不穷:从国产大模型强势崛起到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以AI为代表的创新创造令人振奋;航天逐梦足音铿锵,天问二号向小行星进发,深空探测迈出新一步,神舟再飞天,航天向更高更远处攀登……中国经济创新场活力充沛,创新引擎动能澎湃,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不断走深走实。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科学技术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谁能占领科技制高点,谁就能在现代化发展中走在前列。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奋进在建设科技强国大道上,各地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故事,化作人工智能的语音播报声、机器人迈步的“咔嗒”声、无人机起飞的轰鸣声,串联成大江南北高质量发展的动人交响曲。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46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为13%,全球百强科学技术创新集群数量蝉联世界第一。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1月至5月,规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接近10%。看似单调的数字,凸显了我国以强劲“向新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的生动现实。
向“新”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瞄准“卡脖子”问题,往高处攀登、向难处攻坚,从信息产业到高端装备再到医疗器械,中国经济自立自强步伐坚定。通过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多地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壮大。从数字技术重塑生产流程,到新材料研发推陈出新,我国传统产业在应对需求瓶颈和同质化竞争中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展现出迭代跃升的全新态势。
西门子医疗深圳新基地破土动工,将承担血管造影设备和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功能;湖南钢铁集团与安赛乐米塔尔集团签订协议,推动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三期项目落地,并在湖南建设汽车用钢全球研发中心……今年以来的外资动向进一步表明,跨国公司与中国的投资合作,正从“市场导向型”“成本导向型”加快向“创新驱动型”延伸。外资全面加大投入研发,与中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之势形成正向契合。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成为勇挑大梁的中坚力量、敢打攻坚战的排头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涌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学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既是难点、痛点,又是重点、焦点,必须继续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创新中国,后劲十足——后劲源自不断积累的创新势能,源自丰富应用场景的支撑,源自人才创新活力的释放。向“新”而行,“向新力”日益强劲,提“质”而上,高水平发展势不可挡。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科学技术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定将转化为高水平发展的“最大增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推动国家发展转入创新驱动轨道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他家里多了200多平”,天津一小区业主出差,一楼大堂被“偷家”,物业:封起来了
公司董事长向官员行贿1875万获刑 细节披露:送滇池边别墅,通过他人送200万现金
苏州“越野跑大神”误食毒蘑菇去世!知情人称中毒很深、全身发黑,徒步途中采摘
“3女带4孩续面”老板删除相关视频,本人回应店面700余条差评,并称本周六将最后一天给带孩子的顾客免费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