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安博体育APP介绍网站,专注于聚氨酯发泡设备生产,聚氨酯喷涂机定制设计。
喷涂机定制加工生产厂家

十余年专业从事聚氨酯喷涂机产品设计、制造生产,售价合理,品质保障

152-6916-7038
您的位置:首页 > 安博体育足球
产品名称:

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创新探究

产品描述

  2015年、2021年习两次贵州行,都对遵义会议和遵义会议精神作出重要论述。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专门谈到遵义会议和遵义会议精神,强调“要结合即将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人的初心和使命”。

  遵义这片热土承载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遵义红色文化以遵义会议精神为核心,是一座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富矿”,为感知红色历史、弘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等,提供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传播价值。2019年7月24日,贵州被赋予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这一光荣使命,本文以此为研究样本的时间起点,选取近5年(2019年7月24日至2024年5月27日),遵义红色文化传播取得的成果,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内容分析和价值探讨。

  红色文化是中国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以革命遗迹为主的物质类文化,二是各种革命精神,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贵州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出现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遵义是贵州省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作为红色圣地、革命老区,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了党的生死攸关转折点,红色成为遵义最鲜明的底色。

  红色文化作为一个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独特文化系统,兼具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双重属性,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新征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当前,学术界和业界通行的观点一般认为,红色文化是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阶级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有研究者表示,遵义红色文化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年代,由中国带领遵义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遵义特色的先进文化,其内容有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物质层面分为红色圣地、红色史料、红色书籍等,非物质层面蕴含着大量丰富的革命精神,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的内容。

  通过对近五年来遵义红色文化传播具体实践中取得的成果提炼总结,大概能归纳出现阶段遵义红色文化传播的三大优势:

  首先,遵义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遵义市对所属15个县(市、区)长征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全面摸排、盘点,发现并保存完好的长征遗址遗迹358处(474个点);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共97处(141个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48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为遵义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载体。

  其次,遵义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磁场强大。凭借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深厚历史的底蕴,遵义红色文化对广大游客和研究者释放出强劲的吸引力。遵义红色旅游持续走红,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旅游蝶变,慢慢的变多的来自省内外的团队和参观者,到遵义红色村庄开展红色教育活动,重温长征历史的曲折艰辛、感悟长征精神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学术界关于遵义红色文化的研究也逐年升温,以中国知网(CNKI)为观察对象,以“遵义红色文化”为主题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2019年7月24日至2024年5月27日期间,共有89篇相关研究文章,其中,有学术期刊41篇、硕博论文16篇、报纸16篇、特色期刊11篇等遵义红色文化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对上述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最终整理出遵义红色文化的研究主题,按热度依次为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长征精神、旅游资源、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资源、思政教育等,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格局。

  最后,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格外的重视和支持。这一点,也是遵义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优势之一。相关条例逐渐完备,遵义各类纪念馆、革命旧址、革命人物故居等得到进一步有效保护、合理规划利用,如2022年1月10日施行的《遵义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出加强遵义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的保护,将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革命纪念地体系等三大文化遗产列为保护重点。同时,在高位推动下,创新红色文化宣传队伍育才路径也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赋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培训干部、铸人育魂等领域均位居省内一流水平。

  总而言之,经过多年持续不断挖掘红色资源“富矿”,传承发扬红色基因,遵义初步树立了具有一定标识度的红色文化品牌形象,遵义红色文化传播成为贵州红色文化传播的范例。

  细分传统的遵义红色文化传播类型,主要有新闻报道、红色文艺作品、革命历史纪念地和革命文物展览等,宏大、严肃、庄重的话语风格是其显著的特征。而在融媒体时代,随着传播介质的改变,在守好传统阵地的同时,遵义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也随之变化,烙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印记,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和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发展迅速,一跃成为融媒体时代常见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人民日报》对于遵义红色文化的报道,强调遵义会议的转折意义。通过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至今)查询,设定时间段为2019年7月24日至2024年5月27日,输入关键词“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查询,《人民日报》对遵义红色文化的报道超过10条。例如,在建党百年之际,2021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报道高举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精神,激励全国人民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光明日报》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彰显思想文化大报的定位和特色,通过《光明日报》学术文化多媒体素材库进行查询,搜索“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关键词,2019年7月24日至2024年5月27日期间的相关报道在10条以上。如2022年7月7日,《光明日报》推出头版头条报道《雄关漫道真如铁,我们跨越再跨越》,一次次闯关夺隘的跨越,彰显着人攻坚克难的豪迈。

  《贵州日报》的遵义红色文化报道,践行党报使命担当,传播长征精神,为遵义红色文化传播模式创新持续贡献力量。登录《贵州日报》数字版,设置时间段为2019年7月24日至2024年5月27日,在“标题”中搜索“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相关联的内容显示的数据上百条,全方位涵盖消息、通讯和评论等体裁。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7月24日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栏目关于遵义红色文化的报道就在20条以上,例如,央视《新闻联播》播出《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书写时代新篇章》,报道了贵州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在新时代书写奋进的新篇章。此外,2021年《百家讲坛》栏目推出十集特别节目《历史关头》,其中《第四集:雄关漫道真如铁》,即以遵义会议纪念馆为主题。

  贵州广播电视台精心制作电视节目和电视专题片等,助力遵义红色文化传播。例如,2022年8月21日,《贵州新闻联播》播出《遵义会议纪念馆:创新升级展陈体系让文物“活起来”》,报道了遵义会议纪念馆丰富多媒体技术和通过举办全国巡展等方式,不停地改进革新升级展陈体系的创新实践。

  新媒体时代,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已被重构,报纸、电视、录音机、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被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体迅速狂卷覆盖。当下,新媒体已经逐渐演变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借助新媒体带来的红色文化传播新机遇,丰富、迭代原有的传播形式,探索红色文化在新媒体媒介下实现快速广泛传播,激活红色文化新时代生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红色文艺是我国红色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国领导中国人民与敌人抗争的革命精神、建设祖国过程中的奋斗品质、改革开放后锐意进取的时代风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文艺迈进了新时代,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歌曲、舞蹈、话剧、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艺术表现形式,奏响时代号角、引领时代发展、体现时代风气。

  2019年以来,遵义红色文化传播成果丰硕,涌现出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学、影视、舞台剧等红色文艺作品,电影《排雷部队》《四渡》、情景剧《伟大转折》等诸多红色主题文艺精品展现出时代新风貌,促进了红色文艺的发展,满足了新时代的红色文化需求,人民群众从红色文艺中挖掘价值、汲取力量。

  例如情景剧《伟大转折》,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标志性项目和先导示范样本,作为全国大型、省内唯一长征文化沉浸式演绎,剧目主要呈现了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转兵贵州,召开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60分钟的沉浸式演艺,观众如同参与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读懂伟大转折,感悟信仰之美。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遵义,其红色文化传播在品牌形象、传播内容和传播机制等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

  中央红军长征在遵义的同一革命事件的红色遗产集群,除了位于红花岗区的遵义会议会址,还散点式广泛分布在遵义其他县(市、区)。立足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多年努力下,“转折之城”红色文化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这一红色文化品牌的效应,受限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某些特定的程度是局限于遵义会址所在的红花岗区,缺乏与遵义其他县(市、区)的深度联合打造,红色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遵义红色文化传播中,富有特色的遵义地方特色文化烟火气较少,地域文化出境频率还不高,在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禀赋等方面还需下功夫提升。

  当下,遵义红色文化传播主体和别的地方大致一样,主要为相关政府部门、党校和红色纪念馆等官方机构,沿用传统传播模式和话语体系,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力稍显不足,传播内容缺乏更强吸引力、受众细分不够精准、话语体系离日常生活较远、互动性匮乏等问题,红色文化传播尚未达到预期效果。

  青少年作为红色文化传播当仁不让的主力军,随时代发展,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认知和接受情况逐渐变化,迫切地需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和内容,吸引更加多青少年关注红色文化并形成共识与认可。以往以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等和课堂传授为主要传播渠道的红色文化传播模式,偏重“被动”的灌输模式,不仅无法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启示价值,更无法充分贴合青少年独特的红色文化需求。例如,以“遵义红色文化”为关键词,在新闻网站和官方机构的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上搜索,不难发现不少传播内容缺乏时代性,说教色彩浓厚,没有精准直击青少年心灵,点赞、留言较少,传播效果不佳。

  遵义红色文化和其他革命老区相比,拥有自身的独特性,但遵义红色文化传播呈现单打独斗的局面,没形成“上下一体、内外联动”的传播格局。一是省内缺乏互动,红军足迹遍及贵州全省68个县(市、区),遵义会议更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但目前各地红色文化传播各自为政,没有一个以遵义红色文化为引领,将全省红色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推广的规划。二是省内外红域之间没有常态化联动机制,虽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涉及贵州、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但尚无相应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联盟”,联动15个省区市开展红色文化传播。

  基于遵义红色文化传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针对揭示的问题,笔者尝试提出几点新时代遵义红色文化传播模式的优化路径和创新思路,寻求遵义红色文化为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红色动能的创新实践途径。

  通过登录官方网站梳理相关官方文件,不难发现遵义红色文化品牌形象表述可以归纳为“遵义,伟大的转折之城,党和红军在这里完成了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在遵义会议会址所在地红花岗区,红色文化融入民间日常生活,红色文化资源得到全方位深度激活。以“转折之城”这一遵义红色文化品牌为牵引,各级各部门应探索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和四渡赤水纪念馆等革命遗址遗迹、纪念设施共舞齐飞,红花岗区与遵义其他县(市、区)联合打造牵引全市红色文化传播的区域红色文化公共品牌,携手深挖红色文化遗产、资料、文献等;共同开发更多类似娄山关大捷实景演出等成功案例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实现遵义红色文化资源与富有遵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融合发展。

  2023年7月,贵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决定,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背景和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厚重的遵义红色文化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注意要向江西井冈山、湖南韶山等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较好的地区取经,创新“红色+”传播模式,提质升级构建辨识度高、覆盖面广、带动性强的红色文化品牌形象。

  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体现出的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生产力。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构成了“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进而催生出文化产业。红色文化具有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与经济紧密相连,并提供新的发展思路,目前,遵义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突破口,全方位加强与邻近的四川、重庆等省市的旅游合作,红色旅游风生水起。

  遵义红色文化传播,也离不开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协作理念,创建红色文化联盟就是一种有益模式。一些省份早已付诸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可以复制、借鉴的成功经验。如2024年初成立的长三角红色文化城市联盟就是一例,其探索汇集各地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增强联盟内各个具有红色文化基因城市的魅力。

  贵州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之一,遵义又是贵州实现出新出彩的重中之重的一个区域,遵义红色文化传播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打造贵州红色文化传播新机制的样板。可以由遵义倡议、省级层面牵头,组建15个省区共同参与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联盟”,拟将红色联盟的总部永久设置在遵义,定期举办跨区域联席会议,并轮流开展相关红色文化活动。

  利用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发展的新趋势,引导社会化媒体参与传播红色资源,通过主题创新和内容优化,增强红色资源的传播力。丰富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手段、优化传播策略,利用好短视频、动漫、H5等形式,发挥影视主题传播的优势,整合媒介资源,建立融媒体矩阵传播体系,增强红色资源的传播效果。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式发展的目标,一方面,挖掘遵义红色文化的底蕴,守正创新推出传统红色文化传播的“黄钟大吕”;另一方面巧借新媒体传播载体,扩大传播范围、拓展传播形式、丰富传播内容,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放大红色文化的关注度。

  大众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显著特点,唯有拓宽受众面,根据不同受众定位,以当前大众喜爱的方式来进行差异化传播,才能更好达成红色文化传播入脑入心、知行合一的效果。如贵州省2024年第一季度优秀网络作品《我在会址守文物》,是由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制作的融媒体产品,镜头对准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以文物为叙事主线,由文物工作者穿针引线讲解其中的动人故事。作品发布后好评不断,各大央媒纷纷转载,中新网总网首页也进行了推送。这一紧跟大众视角,借助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的生动实践,是新媒体背景下“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的有力探索。

  2024年6月6日,贵州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扶持重点项目、红色悬疑电影《红城往事》在贵阳市首映,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电影《红城往事》根据真实事迹改编,探寻遵义红色文化基因,以红军长征为背景,艺术再现红军卫生员不畏瘟疫、舍生忘死救治感染群众的英雄事迹,引发极大的话题热度,广大观众深情拥抱红色文化,双向奔赴成为遵义红色题材电影一大亮点。

  上述有关遵义红色题材电影走红的案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以探索设立遵义红色题材电影专门奖项,鼓励红色题材电影创作,发掘更多优秀的红色题材院线电影和微电影,满足当下个性化的红色文化需求,挖掘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以健康舆论引导大众审美良性发展,推动红色题材电影事业发展,进一步拓宽新时代遵义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回望历史,遵义从红色热土到改革热土,一个个红色故事、一处处红色遗迹和一件件红色文物标注着遵义的红色历史根脉,串联成红色历史的精神图谱,长征精神早已成为遵义人乃至贵州人永不磨灭的集体记忆,融入了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遵义红色文化的传播历程,也是一个构建“主流叙事”的过程,赓续红色文化,也需要受众意识,考量当代受众诉求,让人“听得到”“听得见”,传统的刻板语态和表达体系亟需突破变革,遵义红色文化传播呼唤创新,遵义红色文化传播不仅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在传播机制创新上也大有可为,要在创新求变中,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为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相关新闻